临床研究中的混杂偏倚是什么?

评论1,063

临床研究中避免偏倚是保证质量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中混杂偏倚是因为暴露因素对疾病的效应与混杂因素对疾病的效应混在一起,造成对暴露因素效应的估计偏倚,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应引起重视,注意识别和控制。

例子:

研究因素:携带火柴;

研究疾病:肺癌。

如果只考虑这一个研究因素,研究得出携带火柴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可能吗?不可能啊!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有个因素“吸烟”混杂在“携带火柴”和“肺癌”之间,它既与携带火柴有关,又与肺癌有关,是肺癌的独立危险因子,而且它不是携带火柴和肺癌的中间环节。如果将吸烟的因素加以控制,携带火柴与肺癌之间的虚假关联将不复存在。

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由混杂因素造成的混杂偏倚。

1、混杂偏倚

混杂偏倚是由混杂因素所导致的一种偏倚,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程度受到混杂因素的歪曲或干扰。混杂因素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暴露因素有关,并且它不是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的中间变量或中间环节。当控制某个因素使混杂偏倚减小时,那么该因素即为混杂因素。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混杂因素能够被控制。在临床研究的设计阶段、分析阶段,均需控制混杂因素,避免产生混杂偏倚。

2、如何控制混杂偏倚

在临床研究设计阶段,进行临床试验时,可采用随机分组方法,使可能产生混杂偏倚的因素获得组间的均衡分配,消除混杂干扰。但临床研究不可能完全都是试验研究,实际受伦理限制,很多研究都只能是观察性的。对于观察性研究,在设计阶段通过设定一定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对可能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并发症等进行限制,能够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混杂。但是这可能会增加研究实施的难度,限制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匹配也是控制混杂时可以考虑的一种方法,方法是将可能产生混杂偏倚的因素作为配对条件,通过组间匹配消除可能的混杂。

在临床研究的分析阶段,则可以通过标准化率分析、分层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等来调整混杂效应,对混杂偏倚进行控制。研究设计时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混杂干扰,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相应收集。

在研究的设计和分析阶段都提到“可能的混杂因素”,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研究之前,认识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混杂因素,那么如何识别可能的混杂因素?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在这里有很大的作用,依据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某外部因素是否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是否与疾病有关。比如在研究儿童疾病病因时,若年龄与所研究的因素和疾病有关,则需要控制。此外,参考其他研究也是考虑混杂的方法。

混杂偏倚往往是临床研究中客观存在的显示,只能在设计和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排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